14.6 不要“我以为”
职场痛点
初入职场,新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我以为”:“我以为工作不那么着急”“我以为客户收到邮件了”“我以为今天不开会”。
“我以为”是一种“自以为是”“想当然”,常常害人害己,给工作造成麻烦和损失。
本讲提要
“我以为”的实质是不敬业。
“我以为”错在哪里?错在两点。第一点,职场是一个满足内部和外部客户需求的地方,不是一个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地方。第二点,新人缺乏职场经验,无法凭空推测,无法“我以为”。新人要通过在工作中持续沟通确认,避免出现“我以为”的错误。
公司领导带小a出差去和客户签合同。合同是一式四份,领导跟小a说,把盖好章的合同,带上六份。小a想,合同不是一式四份吗?带六份合同不是多余吗?于是小a就只给四份合同盖了章,带上出差了。结果在客户签合同时,出了状况。客户的老板签字时,一不小心把字签在乙方的位置上,合同作废。领导当时说:“没事,小a,再取一份盖了章的合同。”小a跟领导说:“合同一式四份,我以为四份就够了,没带备用合同。”领导当时气得脸色铁青,又不便发作,于是给甲方的老板赔着笑脸,说先把这三份签了,差一份再补。客户的老板不高兴地说:“等你们把合同准备齐,一起签吧,不然合同就不用签了。”领导赶紧让小a直奔机场,以最快速度回公司把两份盖章的合同带过来。
小a的“我以为”,差点把公司的一个大单弄丢了。
职场上,新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我以为”,例如:
●“我以为这个工作不那么着急。”
●“我以为客户收到了我们的邮件。”
●“我以为今天不开会。”
●“我以为这事儿领导已经知道了。”
结果,“我以为”的,不是上级想要的,不是同事想要的,也不是客户想要的,仅仅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这种“我以为”常常害人害己,给工作造成麻烦和损失。
“我以为”是一种自以为是,妄自尊大,是一厢情愿,想当然。
“我以为”的实质是不敬业。
有人说:“我最怕和做事想当然、没有细节的人共事。他给出一个方案,其实需要很多细节才能执行,然而他都没有,需要你不断询问、不断解释、不断补充才能操作。这其实和人的责任心、为他人着想有关,一句话,与敬业精神有关。只图自己方便,多一句话也不愿意说,自以为是的人,很难与他人合作,也很难成事。”
那么,这种“我以为”错在了哪里?错在两点。
第一点,职场是一个用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需求的地方,不是一个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地方。企业,是通过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而获利的,那么,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好不好,谁说了算?当然是客户说了算。客户认为好,才可能购买,不好就不会购买。在公司内部,你的上级、同事是你的内部客户。你工作好不好,谁说了算?你的上级说了算,你工作的前后手说了算,即客户说了算,你自己说了不算。所以,你不能一厢情愿地想当然,而要根据客户的需求、上级的要求、工作伙伴的请求去工作。你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他人提供服务和支持的,那么对你工作进行评价的是客户,是同事,是上级,而不是你自己。所以,不能“我以为”。
职场上客户第一。公司聘用你,把你安排在这个岗位上,是因为你能够为外部、内部的客户服务。你的工作,是围绕他们展开的。所以,你只能以他们的“是”为是,以他们的“非”为非,以他们“以为”的为“以为”,而不能自以为是,不能“我以为”。“我以为”,是职场大忌。
第二点,你缺乏经验。假如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不小心踩到水坑。你能说,以为马路是平坦的,不可能有小水坑吗?你不会这样说。因为你很清楚,陌生的地方,是你不熟悉的地方,是你没有经验的地方。在陌生的地方行走,正确的做法是:要么小心翼翼,走一步看一步,确认前方没有问题再继续走;要么找一个老司机带路。其实,即使是职场老手,也不能仅凭经验办事。时代在变化,经验常常会过时。对新人来说,职场是陌生的地方,没有经验的地方。没有工作经验,对实际工作的复杂程度、各种困难和解决办法不了解,怎么敢“我以为”呢?
“我以为”是不对的,怎么改善
要么小心翼翼,逐步探索,积累经验;要么找职场前辈带路。无论哪种途径,都要采取一个简单的方法——前中后确认法。在工作的前、中、后三个阶段,通过沟通确认。和谁确认?和你的上级、客户、合作伙伴、同事确认。
确认什么?确认指令、需求、意向、数据、指标、偏好、办法、标准、意见等。
特别是新人初入职场,不会不懂的工作、技能甚多,对于这些不会不懂的地方,千万不能不懂装懂,自以为是地做,而是确认和求教,让上级或老同事确认需求或正确的方法。
第一阶段:前,即你开始下一步工作之前
新员工应确认自己对上级的指令或者客户的需求的理解是准确无误的,排除可能的误解,而不是“我以为”;对不会、不懂的工作,以求教的方式确认。以前面签合同的案例来说,大家知道,签合同都是一式四份。领导让小a准备6份盖章的合同,多准备两份。为什么多准备两份合同呢?职场前辈肯定有自己的考虑,如果小a对领导的指令有疑问,在准备合同之前,可以和领导确认一下。领导会说,出门在外,应带备用合同,以防万一。只要在行动之前,和领导确认一下,麻烦即可消除。工作中,这个确认怎么做呢?
一个做法是复述,另一个做法是发问。
复述就是在接受上级、同事、客户的指令或者需求的时候,一定要学会通过复述也就是向对方重复指令或者需求,让对方确认自己的理解准确无误。
比如客户说:“我们公司希望你们提供的ia小抓手,能支持千万级的访问量。”你可以复述:“和您确认一下,您的意思是的ia小抓手,要达到支持千万级访问量吗?”通过复述,你确认自己对客户的需求理解无误。当然,这种复述仅适用于确认客户的简单需求、上级的简单指令。如果是重要的需求或指令,比如涉及方案的思路、可行性、预算、周期、验收标准等,仅仅复述是不够的,必须让对方签字确认,你才可以进行下一步。对于上级的指令,新员工可以按照第9课中的5w1h来确认。
发问就是有疑问时,以发问的方式澄清和确认对方的意见和指令。比如供应商说:“由于国庆期间交通管制,我们过几天才能给你们更换这台设备。”你可以发问:“我想和您确认一下,您说的过几天,究竟是几天?我们需要一个准确的时间。”
第二阶段:中,即工作正在进行中
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如有任何疑问或者发现任何问题,不能想当然,而要通过沟通来确认。
你外出采购物品,某物品单价超出了预算,怎么办呢?有人曾经自以为是,采取少买一件不突破总额的方式来处理。结果,回去之后领导不满意,甚至不签字。单价超预算,和总额超预算一样,在规范的公司里,是一件挺严重的事。你自以为是地认为只要总额没超预算,反正数量用不了那么多,少买一件就解决问题了。岂不知,一个小小的单价超预算,也许需要公司几个部门、几位领导和几位办事人员的沟通、协调,甚至争论。
一个员工自以为是,往往给许多人带来不必要的工作量和麻烦。说实话,这种员工在公司待不长,要么很快被辞退,要么很快被边缘化。因为添的乱比办的事情多。
其实,改进的方法很简单——发问、请示。
在采购中,发现某物品的单价超出预算,立刻向自己的直接上级或者相关人员请示和沟通,然后根据指令行事。
第三阶段:后,即完成本次任务后
员工不能自以为是地以为工作完成了,就没事了,应该与工作开始时,形成一个闭环——向上级复命,或者向客户或合作伙伴主动确认此项工作已经圆满完成。比如,领导要求你给所有经销商发邮件,通知自下月起,促销政策要发生微调。你通过邮件群发过去,对方自动回复收到,你就以为工作做完了,这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邮件发出后,即使对方自动回复收到,你也应该通过电话、微信或者其他方式与经销商逐一确认:“看了我们的邮件了吗?下个月起,我们公司的促销政策要微调,您注意到了吗?给你们领导汇报了吗?”只有对方回复说注意到,已告知领导,这项工作才算完成。
客户一天要收很多邮件,他可能因为疏忽而没看这封邮件,没有及时了解到你们政策的调整。有的公司,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也许已经离职,已不管此事,新人还没和你联系。在现实中,由于公司渠道管理人员自以为是,这种误解和冲突常常发生,造成和经销商之间的矛盾。严格地说,这项工作还没有结束,你需要向你的上级回复。
你应向上级报告:经过确认,我们100家客户,已经有95家确认收到新的促销通知,88家确认他们老板知晓了新的促销政策,80家决定采纳和执行我们的政策,另外8家对我们的政策有疑问,不准备执行新政策。没有确认收到,以及没有确认他们老板知晓通知的5家和12家,我分析它们是对我们的促销政策有意见,想拖延。以上问题,请领导尽快拿出解决的意见。这时候,给经销商发促销通知的工作才算结束。
敬业,是通过前中后确认法,准确无误地理解来自客户、合作伙伴的需求和上级的指令,从而保证自己做的,恰恰是他们需要的。敬业,要告别自以为是,告别“我以为”。
本讲知识点
如何避免犯“我以为”的错误?用“前中后确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