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包网辣文 > > 新员工入职第一课 > 11.4 对事不对人
    11.4 对事不对人

    职场痛点

    网络时代,有的新人形成网络沟通的习惯:不问事实,只问动机,只为发泄情绪。这是一种不好的沟通方式,如果带入职场,会造成许多沟通障碍。

    本讲提要

    1.对事不对人是沟通的基本原则。

    2.对事不对人的三个特征。

    对事不对人,是组织沟通的基本原则。

    对事

    对事是针对事实、事件、事项本身以及影响,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价。

    比如再过一周,就要开公司的上半年工作会议,可是某部门上半年的业务数据还没有报上来,你给他们打电话:“你们上半年的业务数据,还没有汇总出来,也没有做分析,也没有报上来,你们比公司要求上报的日期已经晚了三天。请务必在今天下班前报上来,否则将会影响上半年工作会议”。你在说一个事实——某部门业务数据未及时上报,并描述这个事实已经或者将给工作带来的影响。这是对事,针对事实本身。

    对人

    对人是针对当事人的人格或者动机进行评价,甚至进行人身攻击。

    比如“你们部门怎么搞的?一个破数据到现在都报不上来?成独立王国了?公司的要求你们也当耳旁风了?你们经理是不是仗着自己是老板的红人,把谁都不放眼里了?是不是故意给我们出难题?”这种沟通,就是对人,冲着人去的,发泄不满情绪,评价或者攻击当事人的人格或者品德。

    对事不对人

    所谓对事不对人,是无论与谁沟通,无论与客户、供应商、同事、上级沟通,都要只针对发生的事件、工作事项的事实本身以及影响,进行描述、分析和评估,不要针对当事人本人发泄不满情绪,进行人身攻击或者人格评价。

    在职场,如何辨别沟通中是不是对事不对人呢?对事不对人有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关注事实本身,而不是关注人

    关注事情本身,关注事实,关注工作事项,就是对事不对人。相反,关注当事人这个人如何,并且针对当事人的品德、动机等进行评价和攻击,是对人不对事。关注事实本身,就是描述、分析这个事实。

    比如经理与下属小李沟通:“小李,你本月迟到了三次,根据公司制度,三次迟到算一次旷工,月度有一次旷工,本月绩效工资为0。对此,你有异议吗?”经理先向小李描述小李一个月迟到三次这个事实,如果小李认可这个事实,就继续往下沟通,如果不认可,经理可以拿出证据——打卡记录单,证明这个事实。无论与谁沟通,都需要双方认可事实后,才能进一步沟通。如果双方连基本事实都没有达成一致,比如经理认为小李一个月迟到了三次,小李认为自己没有迟到,沟通就无法进行。遗憾的是,许多新人,容易忽视事实本身。

    虽然工作是由人做的,问题也是人造成的,但是当与当事人沟通时,如果动辄评价人、攻击人,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使对方把注意力集中在抗拒和反击上,于事无补。比如某人工作出了纰漏,你上来就说:“你怎么回事?做人做事这么差,你爸你妈怎么教育你的?”“你这个人可真笨,说了几次都听不明白,真是!”这样攻击人家,谁还愿意和你沟通呢?

    无论何时何事,沟通要就事论事,不要动辄用话伤人。当下,有的新人搞反了。本来应该对事不对人,他却对人不对事。常见的有动机论、指使论、阴谋论。

    1.动机论——怀疑对方的动机不纯。

    在网络时代,一些人有一种倾向——追问动机。工作中出现问题,有人习惯于追问和质疑对方的动机是什么。比如“你们部门的报表交得这么晚,是不是故意的?故意给我们出难题?”又如“他们部门就是不想好好工作,就是不把公司的规定放在眼里,所以什么工作都拖拉。”再如“你看他和我说话的态度,他看我是一个新来的,瞧不起我。”这些都属于怀疑动机,是对人不对事,是沟通的大忌。为什么呢?一是,动机属于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看不见摸不着,你怎么知道人家动机不纯?只能靠猜测。把沟通的基础建立在猜测上,而不是事实上,导致双方失去沟通的“公约数”。二是,质疑动机等于否定对方。如果猜测对方是故意的、不怀好意的,那还怎么沟通?

    2.指使论——认为对方言行受人指使。

    比如“你们老不配合我们的工作,报表经常拖延,是你们领导教的?还是市场部那边挑拨的?”关注点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关注对方背后有没有人,受谁指使。

    3.阴谋论——对方为了出难题而故意设局。

    更有甚者,有的新人居然相信阴谋论。把沟通中的障碍和工作中的冲突,看成是对方刻意制造的针对自己或自己部门的阴谋。

    如果满脑子都是动机论、指使论、阴谋论,沟通自然是无法进行的。

    第二个特征,理性的,而不是情绪化的

    对事不对人,是一种理性的沟通。相反,对人不对事,是一种情绪化的沟通。

    比如公司行政部为销售部派车去机场接客户,结果车去晚了,让客户久等了。情绪化的沟通是“你们行政部干吗吃的?我们在前方做市场,风里来雨里去给公司赚钱,你们天天坐在办公室享清福,连这点事都办不好,派车接人都迟到?”情绪化,就是带着情绪,带着不满和对方沟通。具体表现为:提高嗓门,面带怒色,眉头紧皱,不由分说,随意打断,不耐烦等。

    理性的沟通是“我们查了一下前天给你们下的用车申请,客户的航班和到达时间都在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你们把接客户司机的信息也给了我们,说明你们已经下了派车单。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导致这个问题?”理性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心平气和,有一说一,始终讨论问题本身。不大吵大闹,不怒气冲冲,不使性子。理性,是沟通的基础。理性地沟通,一是能表达沟通的诚意,心平气和地说,耐心地倾听,能给对方一种积极的、善意的信号。二是能够使双方在沟通中聚焦事情本身。

    情绪化是许多新人在沟通中常见的错误。表现如下。

    ●眉头紧皱,一言不发。

    ●一脸委屈,快哭了。

    ●不理睬对方,玩着手机或者眼睛盯着电脑,就是不看对方。

    ●不等对方把话说完,随意插话。

    ●语气嘲讽。

    在职场上,新员工能不能良好沟通,首先看他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比如不满、委屈时,还能够心平气和地和对方沟通。无论何时何事,沟通的前提是保持理性,不闹情绪。

    第三个特征,关注改进,而不是关注认不认错

    对事,就会关注问题是怎么发生的,怎么解决,怎么补救,以后如何不再发生。对人,就会关注当事人认不认错,低不低头,认不认输。仍以销售部与行政部在接客户时发生的冲突为例。

    关注改进时应说:“我们销售部想与行政部沟通一下,这次接客户出现差错,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如何补救?以后我们两个部门配合时,如何避免这种事再发生?”关注认错时会说:“你们行政部,给领导派车永远早到,给我们一线派车总是晚点,根本就不上心,你们承认不承认?”

    有人说,对事不对人,是回避问题,总要搞清楚是谁的责任,总要有人承担责任,追究责任的时候,就要具体到人,就要对人,怎么看待这个质疑呢?很简单,对事不对人,是一种沟通的方法。

    大家想一想,特别是在沟通遇到障碍的时候,如果按照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是不是别人容易接受你?相反,如果对人不对事,是不是别人更容易拒绝你?至于责任追究,不是谁的声音大,谁能言善辩,谁就没有责任。在公司里,追究责任,是由上一级或者公司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和权限进行的。你不是职能部门,不是上级,追责不是你的事情。你的任务,是与他人良好沟通。作为新人,你与别人沟通,是为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而不是为了追责。当然,如果对方推卸责任,并以自己无责无错为由,拒绝配合和改进,怎么办?你要按照本课第三讲“沟通有规则”的内容,先尽力与作为当事人的对方“摆事实讲道理”,如果对方仍然拒绝改进,则可进入第二顺序——找上级,如有必要,也可进入第三顺序沟通。

    沟通,应对事不对人。

    本讲知识点

    对事不对人有哪三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关注事实,而不是关注人。

    第二个特征:理性,而不是情绪化。

    第三个特征:关注改进,而不是关注认不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