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包网辣文 > > 新员工入职第一课 > 10.1 什么是正确的
    10 执行

    请示、汇报、总结、日志等是执行的基本功。

    本课目标

    1.在工作中,能够判断什么是正确的。

    2.树立请示意识,掌握请示方法。

    3.理解汇报的重要性,掌握汇报的方法。

    4.掌握工作总结的基本方法。

    5.养成写工作日志的好习惯。

    本课提要

    10.1 什么是正确的

    工作中,正确不正确谁说了算 前后处理法——决策前,向上管理;决策后,坚决执行,保留意见,或者一边执行一边沟通,不得擅自更改指令

    10.2 请示

    树立请示意识,该请示的必须请示,未经请示不得擅自行动 掌握请示的基本方法,学会以封闭式问句请示,避免以请示的方式推卸责任

    10.3 汇报

    汇报的重要性 为什么需要汇报 哪些需要汇报 如何汇报

    10.4 工作总结

    常见的错误写法 工作总结的基本原理 学会撰写工作总结

    10.5 工作日志

    养成当日事当日清、写工作日志的好习惯

    10.1 什么是正确的

    职场痛点

    上级什么都是正确的,下属唯唯诺诺,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上级什么都不正确,下属自作主张,擅自行动,这两种情况都是错误的。

    本讲提要

    新员工经常困惑于:如果上级的指令是不正确的,我执行还是不执行?

    正确有两个标准——实践(市场)标准和上级标准。正确不正确,事先由上级说了算,事后由市场说了算。下属是执行者,不是正确与否的裁判,无权擅自更改上级的决策和要求。如果遇到正确与否的困惑,可以采用前后处理法——在上级决策前,向上管理;在决策后,坚决执行,有意见保留,或者一边执行一边沟通。

    职场中的困惑,大多来自执行环节。其中一个困惑是什么是正确的。

    新员工在刚入职时,老实听话,直接上级说什么是什么。随着能力的提高和经验的积累,很快成长起来,开始独立思考,会提意见和建议,甚至质疑上级的决定和安排。有员工就认为,上级做的决定,并不是100%都正确。如果正确,我执行,如果不正确,我就不执行。这种观点对吗?不对。什么是正确的?在学校与在职场,我们对正确的理解是不同的。在学校里,正确与否是通过归纳或演绎的逻辑方法论证出来的,要以理服人。职场则不同,除了以理服人以外,还有另外两个标准确认正确与否。

    第一个标准是实践(市场)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上级的决定正确不正确,由实践来检验,在企业中,最终由市场结果说了算,而不是谁职务高,谁说了算。如果上级的决定在市场中常常是错的,就没有人愿意听上级的。就像将军指挥打仗,如果打一仗败一仗,士兵就不会愿意听将军的,将军就指挥不动,领导力就瓦解了。实践(市场)的方式有一个特点:它是事后的,不是事先的。任何决策、计划、指令,事先谁也不知道它是对的还是错的,只有事后,经过实践检验,经过市场的洗礼,大家才知道正确与否。

    第二个标准是上级判断。实践只能在事后发挥检验正确与否的作用,对决策、指令、要求等,事先怎么判断正确不正确呢?

    某公司一直做本地市场,从未涉足外埠市场,该公司准备在2021年同时拓展北京、深圳等外埠市场。该公司2021年拓展外埠市场的决策正确不正确呢?从实践看,有的公司拓展外埠市场大获成功,有的公司则惨遭失败。在外埠拓展计划实施之前,市场没有检验它,谁也不知道未来的成败。这种情况下,市场检验的方式暂时用不上,而要用另一种方式——上级判断。所谓上级判断,是在实施前,决策、指令、要求等正确不正确,应不应该做,是由上级决定的。上级说正确就是正确,说不正确就是不正确,上级决定了,你就必须做,上级决定不做,你就坚决不能做。

    在执行之前,决策、指令、要求等正确不正确,上级说了算。凭什么上级说了算?公司与学校不同,是按照权责对等原则分配组织资源的。在学校里,谁的知识渊博、逻辑严谨,让大家心服口服,就听谁的。公司也讲道理,以理服人,但是当遇到意见不一、众说纷纭的情况时,不是讨论、辩论,谁正确听谁的,而是谁是上级听谁的。在公司里,拥有更大权力的职位,就承担更大的责任。一名员工犯错,不仅员工承担责任,上级也要承担领导责任,也要受处分。严重时,老板和高管要承担下属工作失误造成的资产损失和刑事责任。几年前,上海、天津等地的化工厂发生爆炸事故。事故是由车间工人操作不慎,发生粉尘爆炸所致,结果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等高管被刑事拘留,后来部分高管被判刑。上级承担着比你更大的责任,当然拥有比你更大的权力。反过来,上级做了决定,就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

    有人会说,我明白了,在公司,谁职务高,谁就正确。如果上级的指令是正确的,我坚决执行;如果上级的指令是错误的,我也要坚决执行,且要让它错得漂漂亮亮的,是不是?这种理解当然不对。

    上级的指令并不是永远正确,但作为下属,不能自认为上级的指令正确就执行,不正确就不执行,无论上级的指令对还是错,下属都无权更改。

    因为下级无权擅自更改上级的决策和要求。有的新员工会想,既然上级并非永远正确,那么,对于上级的指令,我难道不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吗?难道我就不能向上级提出不同的意见吗?难道我发现上级指令明显错误,还眼睁睁地看着它错下去吗?

    有一个方法可以处理这种两难,这个方法是“前后处理法”。所谓前后处理法,是以上级的决策点为界,在上级的决策之前和决策之后,下属应该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

    决策前的处理方法是向上管理。在上级做出决策之前,作为下级,可以提出与上级决策不同的方案,可以向上级提出你的分析、数据等,帮助上级做决策。

    现在许多企业提倡“向上管理”,或者称“管理你的老板”。下属能管自己的上级吗?你管不了他,向上管理说的不是你管上级,而是要学会影响他、说服他,帮助他做决策。在学校里学到的以理服人,可以用在这里。聪明的员工,不是等上级做好决策下达指令后,发牢骚,议论上级的指令对不对,符不符合实际情况,而是学会在上级决策前、下达指令前,以提建议的方式向上级提出自己的想法、观点、意见、分析,从而影响上级的决策。由于此时上级还没有做出决策,下级提出任何意见和观点,都不是和上级唱反调,也不是与上级起冲突。聪明的上级也会集思广益,听取大家的意见,上下互动,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当然,一些上级也会刚愎自用,谁的意见都不听。没关系,作为下属,你已经尽力了。

    决策后的处理方法是坚决执行,保留意见。上级的决策一旦做出,下级就不得对上级已经做出的决策和指令提出挑战、否决和质疑,而应该100%、不打折扣地坚决执行。有任何不同意见和观点,都要保留,且执行一定要坚决,不得私下发表否定性、对抗性的意见。许多人听说过这样的规则:第一条是老板永远是对的,第二条是老板不对的时候,参照第一条执行。

    其实,这个规则并不严谨。企业并不只需要听话的人,上级并不只喜欢下属点头哈腰,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上级都是正确的。而是说,在公司里,一旦上级做出决策,下级就要坚决执行,绝不能想执行就执行,想不执行就不执行。员工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公司或上级实现预定目标。然而,有的新员工刚到公司没几天,就觉得自己的上级不如自己,不服气,不按上级要求做,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有的员工自认为上级的决定和处理方式不对,也不给上级打招呼,就私自变更上级的要求,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做出来的不是上级想要的,好心办坏事。这些,在职场是不允许的。

    公司聘请员工,是为了帮助公司实现目标,做公司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做员工自己想做的事情。道理就这么简单,但很多人居然还是弄不明白。

    当然,如果上级的决定严重违反国家法律、公序良俗和公司规章制度,你可以而且必须拒绝和抵制。如果在执行中,你发现上级的决策脱离实际,错得离谱,怎么办?例如,2019年汽车行业遭遇寒冬,整个行业销量下滑。但公司给上海的几个5s店下达的销售指标定高了。公司原定3个月开发一款业务app,可是研发团队很快发现,预定开发周期过短,根本无法完成。这时候,你是停止执行还是一边执行一边和上级沟通呢?当然是一边执行一边沟通。即使你认为上级的决定是错的,你不想错下去,也不能以自己的判断,随意取代、变更上级已经做出的决定,不能你想变更就变更,而是应该和上级汇报和沟通,请上级纠正或者调整决策。在上级没有改变决策之前,你应该继续执行。

    新员工应该明白,在工作中,方向正不正确,工作该不该做等问题,是上级该考虑和决定的。员工要做的,是尽力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一句话,坚决执行决定。

    本讲知识点

    什么是前后处理法?

    所谓前后处理法,是以上级的决策点为界,在上级决策之前和决策之后,下属应该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决策前,向上管理;决策后,坚决执行,保留意见或者一边执行,一边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