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公司发展史
职场痛点
1.缺乏对自己公司的了解。
2.在一些新人眼里,自己公司的发展史是别人的历史,持局外人的心态。
3.一些新人觉得大型企业如何了得,但对自己公司不屑一顾,缺乏起码的尊重和敬意。
本讲提要
了解公司发展史,是入职培训的必修课。许多公司都是由公司“大人物”亲自上这堂课。因为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
作为新人,对本公司发展史的态度应该如下。
●致敬——向前辈致敬。
●了解——按照时间线了解公司发展历程。
●传承——传承公司的成功基因。
新人应努力让公司成为自己成长史的一部分,自己成为公司发展史的一部分。
新人参加公司的入职培训,了解公司的创业史、发展史,是必修的一课。
“欲知未来,先晓过往”,要了解自己的公司,必然要先了解自己公司的历史。许多公司都是由公司的大老板或者高管亲自讲这门公司发展史课,网络上就有马云给阿里巴巴新人讲公司发展史的视频。
提起企业发展史,许多人会想起全球知名企业传奇般的创业故事。比如,美国许多著名公司,都诞生在车库里。
1939年,惠普公司诞生在一间狭窄的车库里。苹果公司是乔布斯和另外一个年轻人,以1 300美元起家,在车库里创立的。谷歌公司则是佩奇和布林在获得10万美元风险投资后,于1998年在美国加州的一个车库内创建的。
其实,我国企业的创业史、发展史与西方企业的比起来,更有传奇色彩,更耐人寻味。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民营企业的数量几乎为0,外资企业的数量也为0,当时只有国有企业,而计划经济下的国有企业,本质上不是企业,相当于计划体制下的一个车间、一个班组。因为国有企业的人、财、物全部纳入国家计划,企业招聘一个工人、修一个车间,要向政府部门层层申请,企业没有任何自主权。但是,那个时期的国有企业,也有自己的奋斗史、发展史,比如著名的大庆油田、第一汽车等。而更多的国有企业的历史,是政府部门的计划史、调拨史。纳入国家计划,企业兴;未纳入国家计划,企业亡。由不得企业自己。
今天,我们看到的大部分企业,都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从零开始,从无到有,慢慢发展起来的。40多年以来,我国有几千万家企业创立,成长起来一批世界级的公司。而我国的企业中,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三分天下,各领风骚,这种格局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而其中,民营企业发展史最有看点。要知道,我国的民营企业是通过自身努力,一步步冲破牢笼,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像计划外的孩子。当年政策不允许,创始人却偷偷“生”,或者戴着红帽子“生”。所以,民营企业的发展史是要从创始人开始讲起的。
1984年,柳传志带着11个人和20万元创业,一开始就被人骗了,最后绝路逢生。2019年,联想位列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第16位,位列《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第212位。
任正非在国企经营中被骗200万元,44岁被开除,离婚后于1987年下海,好不容易凑到2.1万元。他带着父母和兄弟姐妹住在深圳的一个出租棚里,创建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公司从给境外公司做电话交换机代理起步,今天已成长为世界级的伟大企业。
万达创始人王健林15岁参军,1988年主动到国有企业当总经理。王健林组织员工旅游,因为人均200元的活动经费未经请示而受到处分。他深感国企的体制对发展的束缚,于是在1992年将公司改制,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公司以万达广场为模式,在全国攻城略地,创造辉煌。
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万科、新希望集团,还有隐形世界冠军企业、地域龙头企业等,有的是从“鸡毛换糖”起家,有的是从夫妻店做起,有的是偶然被风险投资眷顾。甚至有一家民营企业起步,发展成拥有几十亿元资产的集团公司。
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发展史就显得中规中矩。国有企业,是根据政策成立,并承担着政府赋予的使命和任务,所以,其成长史与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分不开。以福建省知名国有企业厦门建发集团的成长史为例。
1980年,伴随着厦门经济特区成立的号角吹响,建发集团的前身——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公司在这块拓荒的土地上诞生了。几十年来,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与支持下,经过一代又一代建发人的奋斗拼搏,它始终坚定地和特区一起茁壮成长并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以供应链运营、房地产开发、旅游酒店、会展、投资等产业为核心的福建省大型投资企业集团,探索出了一条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之路。
国企成长史一般是领导班子团结一致,勇于探索,发动群众,改革创新,报效国家的历程。国企领导干部是组织任命的,有任期,所以国企不会像民营企业那样突出介绍领导干部的创业史,而是介绍不同时期企业的发展状况、成就,失败和暗淡之处会一笔带过。这样,国有企业成长史听起来,好像没有民营企业那样传奇。其实,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中,许多国有企业的成长史也带有传奇色彩。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这3家通信运营商,从当年的电信局分出,从零做起,一路打拼,分分合合,几经整合,形成了今天三大通信运营商三分天下的格局。
中国的外资企业,一般是国外的母公司在中国的分公司或者子公司,所以外资企业的成长史,就是母公司的成长史加上在中国的发展史。
西门子创立于1847年,1872年就进入中国开展业务,已经140多年了。其实许多外资企业的成长史,都包括悠久的业务史、与中国的合作史、在中国的公益史等。另外,外资企业的成长史有一个特点,即会仔细介绍公司的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升级创新过程。
其实,每一家公司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史。新人入职时,公司会把自己的创业史、成长史仔细地讲给新人听。
那么,新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公司的成长史呢?
向前辈致敬
任何一家合法经营的企业,都值得尊敬。在学习公司成长史的时候,首先要从内心对公司和带领公司发展到今天的人们,表达自己的敬意。那些传奇式的大企业,其成长的故事激励着许多人,值得尊敬。那些名不见经传,仍然处在艰苦创业阶段的中小企业,也值得尊敬。
据我所知,当下企业中的许多职场新人,在上学的时候听惯了苹果、阿里巴巴、华为等著名企业的传奇,在入职培训时听自己公司的成长史就不屑一顾,觉得自己公司与它们相比很差,对自己公司的成长史嗤之以鼻,不以为意。
这种态度是不对的,是职场失败的开始。
我也创过业,做过几年公司的总经理。创业的酸甜苦辣,巨大的投资压力、经营压力和精神压力,非亲历者不能理解。
2019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接受采访时谈到,在华为发展的好多年,甚至到2005年,他还焦虑得每天晚上睡不着觉,有时很想放弃,甚至想卖公司。
中国每年会倒闭100万家企业,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为3.9年。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新人入职时,很幸运地进入了一家成功企业,因为失败的企业已经关门。每一家企业,即使规模再小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中生存下来,发展起来,能够有自己的客户,能够给员工按时发工资、上保险,已经很了不起。而这些成就,是公司创始人和团队历尽千辛万苦才取得的。
新人应该知道,即使一家小公司,也有它了不起的历史。尊重企业成长史,就是尊重公司的创始人和团队,就是尊重公司,也是尊重自己。
所以,新人对公司成长史漠不关心的态度是不可取的,因为这表明新人对公司不满意或者不在意,没打算在公司长期发展。
按照时间线了解公司发展历程
公司大事记或者公司沿革,是公司的简历。新人入职一家公司,应该知道自己公司什么时候创立的,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就像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他什么时候上学、工作、结婚等重大事件一样。大家可以按照时间线了解公司。
华为于1987年创立,代理香港公司的用户交换机;1990年自主研发;1992年研发并推出农村数字交换解决方案;1995年销售额达15亿元,主要来自中国农村市场;1997年推出无线gsm解决方案,并开拓城市市场;1999年在印度设研发中心;2002年在海外市场的销售额达5.52亿美元;2004年与西门子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开发td-scdma解决方案;2008年在专利申请公司(人)排名榜上排名第一,lte专利数占全球10%以上;2012年智能手机销售量超2 000万部;2018年全年全球销售收入首超千亿美元,华为手机(含荣耀)全球发货量突破2亿部,稳居全球前三,开启5g微波技术全面商用新征程。所以,我们顺着时间线,很容易理清脉络,了解公司历史。
传承公司的成功基因
一家企业能够发展壮大,生存几十年、几百年,基业长青,一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就是企业的成功基因。了解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核心是了解企业的成功基因,即什么造就了这家企业的成功。
世界上,日本、德国、荷兰这几个国家寿命长的企业最多。截至2013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 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是什么?人们通过研究发现,它们都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即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的精神。亚马逊公司的老板贝佐斯认为,亚马逊成功的密码是“以客户为中心”,避免只向内看,只关注自己,他说:“如果我们开始专注于自己,而不是我们的客户,那么这就是灭亡的开始。”马云认为,阿里巴巴成功的基因,是阿里巴巴的核心价值观。
上面关于成功基因的解说,都是高大上的。实际上,大多数企业的成功基因,都是朴实无华的。一家广告公司成立10多年来,只有一个客户,每年有两个亿的广告业务收入。它成功的秘诀是——一心一意为这家企业提供精心的、定制的、深度的服务。一家小软件公司已经成功经营20多年,在自己细分行业中一直处于领导地位。它成功的秘诀是,软件公司不是卖软件,而是卖深度的、浸入式服务。有的企业的成功,是因为有好资源、好的支撑、好技术等。而新人会成为这些成功基因的传承人。
从新人入职那天开始,公司的成长史已经不是他人的风景、他人的故事,而是新人自己的故事,是新人的成长史。所以,新人应让公司成为自己成长史的一部分,让自己成为公司成长史的一部分,这才是真正的入职。
本讲知识点
对公司成长史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向前辈致敬,按照时间线了解公司发展历程,传承公司的成功基因。一句话,新人应让公司成为自己成长史的一部分,让自己成为公司成长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