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和教育,学到许多行军打仗的学问。带兵打仗后,又不为知识所束缚,能够因地因时制宜,积极寻求制胜良策。他不喜欢书生式的高谈阔论,注重实际有效的军事学问,他还很善于向同时代人学习,并以此训练士兵。这种注重实效,虚心学习的态度,使戚继光的军事才能远远过常人。
戚继光抗倭的第一步就是组建戚家军,决定到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得到朝廷恩准。
到义乌后,戚继光进行了严格的挑选,他制定了四要四不要:不要城里人,不要在官府里任过职的,四十岁以上的和长得白的不要,胆子特别小的和胆子特别大的不要。 要标准的农民 ,黑大粗壮皮肉结实的人,目光有神 的人,见了官府还得有点怕的人,最后选定三千多人,编立队伍,分武器,进行严格的训练。从此,这支军队转战各地,取得了辉煌的战绩,人称“戚家军”。
戚继光在训练这支新军的时候,除了要求士兵娴熟技术以外,就充分注意到了小部队中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每一个步兵班同时配置长兵器和短兵器。在接战的时候,全长十二尺有余的长枪是有效的攻击武器,它的局限性则是必须和敌人保持相当的距离。如果不能刺中敌人而让他进入枪杆的距离之内,则这一武器立即等于废物。所以,戚继光对一个步兵班作了如下的配置:队长1 名、火夫1名,战士1o名。这1o名战士有4名手操长枪作为攻击的主力。其前面又有4名士兵:右方的士兵持大型的长方五角形藤牌,左方的士兵持小型的圆形藤牌,都以藤条制成。之后则有两名士兵手执“狼筅”,即连枝带叶的大毛竹,长一文三尺左右。长枪手之后,则有两名士兵携带“镋钯”。“镋钯”为山字形,铁制,长七八尺,的,现在却汇成一句最简单的“你辛苦了”。郑静抚摸着邓瑶的头,说道:“你才辛苦了!”不管怎样,夫妻总算相聚了,两人又可以享受美好的夫妻生活!
郑静已经回到峨眉一段时间了,这段时间也接到徐良的战报,抗倭非常顺利,这也使郑静倍感安慰。在这段时间里,邓瑶每天都会把郑静不在时候学的食谱,一样又一样的变着戏法一样做给他吃,郑静都说这样个吃法要把他的胃吃上瘾了,给惯坏了,离不开了怎么办?邓瑶总是微微一笑道:“那就吃一辈子”。
郑静每天抱着她跟她诉说前线的一些事,听的邓瑶热血沸腾,当然郑静可不是个只知道英雄而不知道情长的武夫,他每天都会让邓瑶尝到做妻子的美好,他们甚至还练起了徐良当初教给郑静的两仪剑法,武当两仪剑法剑法中有阴有阳,亦刚亦柔。出招时,一人迟缓,一人迅捷,姿势虽不雅观,但剑招古朴浑厚,破绽之少实所罕见。斗到紧要处,一人长剑大开大阖、势道雄浑;一人疾趋疾退、剑尖上幻出点点寒星。这套剑法由两人本已心心相通的一笑一颦皆知其意的郑静夫妻练起来,简直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真是只羡鸳鸯不羡仙!
此时的他们都会想起南宫燕,但是聪明的他们又都会把这份思 念深深地埋在心底,默默地祝愿南宫燕在天堂安好!
同时,郑静通过与敌人的这几战,虽然每战必胜,但是他总觉得体内的内力被束缚住了,没有完全挥出来,越是激战的时候这种感觉越强烈,他想一定是东方前辈刻在石壁上的武功心法他没有完全体会,特别是前辈的绣花针绝技,他始终无法参透,也就无法融会贯通东方的全部武功,所以他越是武功精进,越是觉得要突破自己,“秒洞三界,无所不能”,但是他怎么也领会不到怎么样才能“秒洞三界,无所不能”这一境界,邓瑶当然感受到了郑静的焦虑,她只能轻轻地拥抱他,给他信心和鼓励。既然不能一时参悟,那就顺其自然,这就是郑静的智慧。
这天,秋高气爽,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桂花的香味,人们都陶醉在这美好的时光中,郑静和邓瑶走在晒满阳光的小径上,享受这自然的恩赐。这时,峨眉弟子匆匆来报:接到徐良的飞鸽传书,沿海又出现大批倭寇,且武功高强,并非一般海盗,请郑静救援,接到消息后,郑静准备即刻出,但是这次邓瑶却坚决要求和郑静一起前往前线,望着邓瑶坚定的眼神 ,郑静知道不必多劝了,妻子看似软弱,实则坚强,打定的主意是很难改变的,两人准备好行装,向掌门李玲玲告别,踏上了征途!
五天五夜的风尘仆仆,即使是郑静和邓瑶也满脸疲惫,两人见过戚继光和徐良后便早早的休息了,第二天中午,戚继光为大家准备了简单但温馨的午餐,也算是为郑静夫妇接风洗尘了,戚继光道:“战事吃紧,委屈两位了。”大家都没想到邓瑶会来,戚继光道:“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今有郑静伉俪勇抗倭寇,将来必定传为一段佳话啊!”
午餐过后,徐良向郑静夫妇介绍情况,徐良道:“此次倭寇不同以往,不但数量多,而且武功高强,显然是经过严格训练过的,特别是带头的两个正是东海神 教的大护法吉田正一和三护法福田英夫,两人在东海神 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这两人不除,势必会极大的增加抗倭的难度。”听了徐良的介绍,郑静夫妇道:“擒贼先擒王,只要除掉这两个护法,其他的也就好办多了。”戚继光道:“言之有理,除掉这两人还得仰仗贤伉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