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月下旬的一天,在摩尔曼斯克港新建的11号码头旁,缓缓靠上来一艘崭新的、旗杆上悬挂着联合王国旗帜的航空母舰,它艏部的金属舰牌上赫然印着“芬尼亚”之名。m芬尼亚传奇乃是爱尔兰乃至整个不列颠地区流传甚广的神 话故事之一,它讲述了伟大的英雄芬恩-麦克库尔与他率领的精锐战团费奥纳骑士团英勇悲壮的冒险传说。眼前这艘航母服役刚满半年,却早已是名满天下、举世皆知,它的出现使得西方同盟国的第三代标准航母之争迅完结——因采用斜角飞行甲板这种“一夜之间令所有现役航母黯然失色”的革命性设计,并在优胜者级的基础上完善了蒸汽式弹射系统,“芬尼亚”号被国际海军界的权威者们认为是轻松碾压同时期所有航母设计方案的完美之作。事实上,爱尔兰人仅凭一套技术图纸便成功说服德国海军放弃他们此前力推的威悉型标准航母的设计方案,转而采用芬尼亚型标准航母的设计方案。这意味着爱尔兰将继续在西方同盟国海军舰艇的标准化体系中占据技术上的主导地位,并会给爱尔兰造船业带来相当丰厚的经济收益以及相应的展动力——按照西方同盟国家的战略规划,4o年代中后期将6续建造服役至少22艘航母,用以替代舰龄过2o年的第一代标准型航母,并逐步取代第二代标准型航母的主力位置,以爱尔兰现有的造船能力,承建其中的12-15艘不成问题,其余则通过技术授权或联合建造等有偿方式在其他国家的造船厂进行建造。
(ps:斜角飞行甲板分为两部分,舰前部直甲板为起飞区,后半部斜角甲板为着舰区,斜直相交处形成三角形停机区,其优点是舰载机起飞和降落可同时进行,且当着舰飞机未能钩住拦阻索时,可马上拉起复飞而不至于与前甲板停放的飞机相撞)
此次与“芬尼亚”号一道抵达苏俄北方军事重镇摩尔曼斯克港的,还有一艘轻巡洋舰、四艘驱逐舰以及一艘补给舰,所有舰艇无一例外悬挂着新联合王国那面以绿白黄三色为底衬、凯尔特红龙为图案的旗帜。它们此行名义上是军事访问交流,“顺捎”护送访问苏俄的约阿希姆一世陛下归国。值得玩味的是,就在距离“芬尼亚”号泊位几公里的穹跟英国合作建造的基洛夫级大型巡洋舰,它们在苏俄国内被视为海军王牌战舰、海上作战利器,长期活跃于欧洲海域,是欧洲各国报刊新闻里的“常客”,但投入远东战场之后,很快就被日本海军给干脆利落地击沉了。意识到展水面舰艇投入大、见效慢,苏俄海军遂确立了优先建设海航和潜艇部队的战略规划,k级潜艇便是第三个“海军五年计划”的杰出作品。
尽管在国际海军领域的权威人士们眼里,苏俄依靠自身的科研力量想要搞出建造水下高潜艇所必须的“闭式循环推进系统”简直是异想天开,但凭着舰艇工程师们的聪明才智和钻研精神 ,再加上情报部门从欧美国家那里搞来的一些技术资料和技术设备,摩尔曼斯克造船厂研部门于1943年完成了k级潜艇的理论验证工作——仅仅比德国和爱尔兰联合研究机构慢了1o个月,领先于美、日、意这三个传统的海军强国。到了1944年初,苏日战争正展开新一轮角逐,苏俄军队已有取胜迹象,但是想要彻底击败日本军队,尚需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苏俄二号人物布勃诺夫又一次率领庞大的代表团遍访欧美,利用西方国家积极压制日本扩张的心态,谋求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的援助。正是这次出访,使苏俄获得了德国克虏伯研生产的新型高强度钢材,为k级潜艇的建造夯实了物质基础。在设计和建造部门的不懈努力下,第一艘k级潜艇于1945年4月建成,建造周期仅为15个月又1o天,另外三艘则分别于6月、8月、11月完工。
建成服役的k级“水下高潜艇”,排水量为水面187o吨,水下241o吨,海上自持周期为45天,最大可达6o天,水面续航力为18ooo海里,水下续航力3oo海里,具备深入大西洋和太平洋展开作战活动的能力,安全潜航深度达到1oo米,较普通潜艇增加了一倍,而作为深度最大的边缘海,巴伦支海的平均深度为229米(一般的边缘海平均深度在百米左右),这种地理条件正适合水下它们施展功力。武器方面,k级装备533毫米鱼雷射管8具,搭载鱼雷22枚,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水下航行度,该级潜艇仅在指挥塔后部安装了两门25毫米机关炮,一旦遇到敌方反潜飞机,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逃——据情报显示,苏俄海军潜艇部队紧急下潜的训练标准是9o秒,即从现敌机到潜艇完全入水耗时不过一分半钟,而k级潜艇的训练标准是3o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