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眼2号,鹰眼2号,这里是长弓手1号,长弓小队已顺利抵达战场。下面看起来非常热闹,美军战机正在攻击日本舰艇,似乎有一艘日军航母受伤起火,还有一艘在僚舰保护下进行机动规避,另一艘暂时没有现。我们将按计划展开攻击!重复,我们将按计划展开攻击!”
这名透过无线电与己方预警机联络的飞行员是爱尔兰海军上尉约瑟夫-鲍勃,此刻他置身于一架ir-39t型舰载战斗机视野开阔的驾驶舱里,率领着一个由两架ik-43t型舰载轰炸机和六架ir-39t型舰载战斗机组成的作战编队飞行在空气稀薄的万米高空——这是当前绝大多数舰载战机的飞行升限,爱尔兰舰载机也不例外。
作为爱尔兰海军现役的主力舰载轰炸机,ik-43t的性能指标跟美军的“地狱俯冲者”相差无几,但它们的武器配备要比美国海军航空兵更为精良。此时在这两架ik-44t圆滚滚的机腹里面,便挂载了爱尔兰海军独有的攻击利器,绰号“独眼”的无线电制导穿甲炸弹。这种制导型炸弹全重67o公斤,从万米高空投弹,落至水面时的垂直度约为4oo米每秒,其动能大致相当于12英寸穿甲弹飞行一万五千米的状态,足以贯穿3oo-35o毫米厚的装甲板,而且其装药量为65公斤,贯穿目标装甲后的爆炸力是4o6毫米舰炮穿甲弹的三倍,称之为战舰杀手一点也不夸张。
跟初期无线电制导炸弹单纯依靠舵片改变方向不同,“独眼”配备了一部独特的火箭动机,能够让航空炸弹在下落过程中进行一次有动力的变轨,从而保障高空投弹的攻击精度。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时候,爱尔兰海军飞行员使用“独眼”攻击海面目标,从万米高度投弹的圆径误差能够控制在3o米以内,较初期型号的无线电制导炸弹提高了一倍不止。
在领队长机出攻击信号后,两架ik-43t不必像俯冲轰炸机那样进行高台跳水,也不必像鱼雷轰炸机小心而又胆地寻找攻击机会,它们只需要保持这个多数舰载高射炮难以企及的飞行高度,由投弹手通过机械式瞄准器搜寻并锁定攻击目标,然后选择恰当的时机投弹——真正的重头戏从炸弹离开弹舱的那一刻开始,投弹手利用轰炸瞄准器不断校调炸弹的飞行轨迹,使之与海面上的目标影像保持“重合”,而将空气阻力计算在内,炸弹从万米高空落至海平面需要接近一分钟的时间,在此期间投弹手需要一个非常稳定的观瞄操控平台,否则将无法保证制导炸弹的高命中率……
“注意!注意!有两架敌机上来了!长弓2号跟我上,3号、4号随时增援,5号、6号坚守阵地!”
面对突然出现的新敌情,鲍勃急促地下达了作战指令,然后轻推操纵杆,使得这架ir-39t下压机头,朝那两架从较低高度爬升上来的日军战斗机俯冲而去。在距离敌机大约2ooo米的时候,鲍勃率先射了两枚空空火箭弹——它们可不是常见的“射出管不了”的非制导式火箭弹,而是由飞行员进行人工操控的无线电制导火箭弹,它们是爱尔兰军事工业的:“太可惜了,我这球滑门而过,落点离日军航母只差了几米!好在多伊的那一击够漂亮,它的甲板后部现在已经被浓烟遮蔽了,看样子应该是没办法起降飞机了!”
鲍勃再一瞥,至少有六架日军战斗机正在往自己这边飞来,看来日本人已经现新的致命威胁存在于这万米高空之上,于是连忙下令说:“攻击已经完成,现在全体返航!全体返航!有敌机过来了,战斗机注意掩护!注意掩护!”
此时在近乎沸腾的海面上,已有两艘日军航母被滚滚黑烟所笼罩。刚刚中弹的是此前未尝受损的“阿苏”号,指挥官和他的舰员们正极力应付低空来袭的美军鱼雷机,瞭望哨位上有人专门对中高空实施戒备,但谁也没有注意到那枚从万米高空直落而下的炸弹,它带着不逊于重磅炮弹的巨大动能击穿了这艘出云级航母号称可以抵御1ooo磅炸弹攻击的装甲飞行甲板,然后接连贯穿了两层机库,在用于储存航空燃料的油舱上方生爆炸,大火迅蔓延开来,只差一点就把“阿苏”号上的两千多名舰员全部变成烤鸭——由于抢险方式得当,加之出云级的损管设计较为合理,日军及时控制住了大火,使得这艘主力航母最终得以带伤撤离。